多位院士参加香山科学会议:化学化工融合,技术要跟上科学的脚步
2018年3月29~30日,以“化学与化工:物质科学前沿交叉”为主题的第619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聘请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张锁江研究员、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洪茂椿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丁奎岭研究员、中科院化学所韩布兴研究员和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何鸣元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来自国内20余家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
会议围绕
(1)化学化工融合形成的新领域新方向;
(2)从跨界中获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3)从分子工程到过程工程贯通创新之路和
(4)介科学提升化学化工融合的认识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何鸣元教授和李静海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化学化工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和“介科学展望:挑战中的机遇”的主题评述报告。
专家认为,化石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是化学化工无法回避的问题,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渐成共识。“这就促使化学化工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呈现出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景象。”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之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何鸣元院士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表示,化学化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协同发展,需要深入认识不同层次上的介尺度时空复杂结构,并实现层次之间的关联。
我国在化学化工科学领域的部分成果已引领世界。“化学与化工领域论文数、引用数、篇均引用数、高被引论文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等全球数一数二。”何鸣元院士指出。
然而,相较于蓬勃发展的化学科学,化学工业的发展却稍显迟缓,“众多核心技术仍未拥有,自主开发的工业过程增长缓慢。”何鸣元院士表示,“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还存在差距,特别是在中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
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2017年回顾及2018年展望》中有关石油和化学工业进出口贸易的数据也可以发现,国内产品缺乏竞争力。2017年全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 5833.7亿美元,其中出口1929.8亿美元,逆差1974.2亿美元,同比扩大45.1%。
“由此看来,化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衡的,技术并没有跟上科学的脚步。”何鸣元院士强调。
与此同时,大连理工大学彭孝军院士指出,发达国家精细化工已占化学工业产值的65%以上,而我国仅为40%左右。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产品性能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环境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需要发展清洁、低能、低耗的制备技术。
纵观国际化学化工及产品的发展,高功能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成为总趋势。高功能化的关键是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而绿色化的关键就是制备的过程清洁、安全、可控,实现高功能化和绿色化的途径就是“智能化”,包括产品功能的智能化和智能化控制制备。何鸣元院士指出,绿色化学是化学化工科学与技术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化学化工技术而言不仅是过程自身的“绿色”,还覆盖供给侧、需求侧、入口端、出口端乃至产品全生命周期。
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之一、中科过程工程所张锁江院士指出,作为一类新型绿色介质,离子液体绿色技术的发展是化学化工融合协同创新的典范。从上世纪90年代的初期探索,到基础研究爆发,再到技术创新和工业应用,实现了离子液体分子与工程之间的跨越创新,为催化反应、绿色分离、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机遇。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4/20 22:18:09 【打印此页】 【关闭】
![]() |
|
|